第72章:耿直的萧瑀_贞观公务员
笔西中文网 > 贞观公务员 > 第72章:耿直的萧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2章:耿直的萧瑀

  陈平安看着眼前身穿官袍,留着山羊胡须,面相儒雅随和,眼神中却透露着一种狡黠的中年男子。

  他虽然在这庆功宴上一直低调,不想让众人觉得他是皇帝身边的红臣,不想招惹是非,却也知道,眼前之人乃是当朝尚书左仆射萧瑀,就是那位萧皇后的弟弟。

  陈平安其实更好奇的是那位大唐军神李靖,甚至是想要去求一副墨宝,以后好当做是传家宝。

  谁知道,对方比他还要低调,这宴会结束,就见不到人了。

  “平安见过时文公。”

  萧瑀捋着胡须,打量着陈平安,满意地点点头。

  不管什么时候。

  颜值即正义这个道理总是第一位的。

  三国时期,相貌难登大雅之堂的庞统,就被东吴给拒绝了,最后拂袖而去,辅佐刘备。

  这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  而带着幞头,身穿官袍的陈平安,身材并不壮硕,皮肤还比较白,气质也有一点儿出尘,总有一种自然、潇洒之意,比世家子弟还更像是世家子弟。

  “某在汉中的时候,便听闻了你的才气。”

  “今日一见,果然是平生所见才学究人的少年英才。”

  陈平安不知道萧瑀为何会如此称赞他,却也知道,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

  “时文公谬赞了,平安可当不起,不过是一些奇、淫、巧技罢了。”

  萧瑀道:“曲辕犁可不是什么奇、淫、巧技,这可是连一些老农都称赞不已的耕种工具。”

  “况且,还有建言科举取士之制,深得万千学子们的敬佩。”

  “便是那人力车,老夫回京第一次乘坐,也觉着甚为舒适,乃出行之最佳。”

  陈平安可不是那种随便夸一夸,就会尾巴翘上天。

  当下,依然是面不改色,抱拳谦恭地回道:“多谢时文公之谬赞,平安也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之事,以报圣上提携之恩。”

  萧瑀也是第一次接触陈平安,更是第一次自降身份,如此夸奖亲近一个少年。

  也未曾寒暄太多,两人一边走,一边浅谈。

  出了皇宫。

  也就各回各家。

  萧瑀还真的没有乘坐自家马车,而是见到接送他回城的车夫,在那边和其他车夫一起等着接活儿,便让管事儿去叫过来,坐着人力车回家。

  李靖猜想的也没有错,萧瑀确实有意想要和陈平安亲近,算是交好这位天子的近臣。

  不过,萧瑀表现的太明显了一些。

  或者说,他确实是耿直了一些,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

  直接就在李靖等人面前夸赞陈平安,又在皇宫中拉着陈平安寒暄一阵。

  这么明显,其他人自然也都看出来了。

  陈平安回了家,对于萧瑀在皇宫中拉着他一阵夸赞的事,也没在意。

  因为他还在想着,自己的五年规划。

  不错,突然的灵光一闪,想出来后世之发展规划的法子,便说给了李世民听。

  之后,陈平安觉得李世民有一个五年规划,那他也要有一个五年规划。

  不能再和一开始一样,想一出是一出。

  脑子里面的东西太多。以大唐现在的局势,眼前最需要去做的就是强军。

  历史上,贞观三年大唐北征,最后打败颉利可汗,彻底平定北地大患。

  而如今,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提前一些,贞观二年的年底北征,早一年打败突厥,早一年稳定边关,早一年树立李世民的威望,早一年治理关内。

  先前拿出来的高炉炼铁之法,锻造更好的盔甲、陌刀、长枪、弓弩,也算是做对了。

  历史上,大唐能够在贞观三年一举打败突厥的颉利可汗,那现在应该也是可以的。

  陈平安在纸上写下‘北征’两个字,然后放在了一边。

  接着,又看向了先前所做的笔记,民富国强、以工代赈、小农经济、土地兼并。

  这些是当初在听闻韩慧娘的遭遇之后,便想着能够做一些什么,最后想到的点子。

  还记得那时候,也给李世民讲述了什么是商业、什么是经济。

  可以大唐现在的商业来看,还是非常原始,大部分,也都是以物易物。

  也就是在东市和西市,都是大宗商货交易,采用的也都是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法,也有用大唐的铜钱,又或者是金叶子、金饼子作为货币。

  这种商业模式之下,谈什么优化营、商、环境是不太可能的。

  陈平安思索了一会儿,又在后面加了四个字——科举制度。

  因缘际会,他已经和李世民建言,完善了科举制度,定下了乡试、府试、会试、殿试四个流程,又定下了糊名阅卷的制度,以及分数定榜等。

  这一套制度已经算得上是十分完善,接近于宋明时期的科举制度了。

  所以,这一个科举取士的制度,如今算是完成,就等着根据时代需要,它自己再进行完善和演变了。

  除此之外,还能做一些什么呢?

  陈平安挠了挠头。

  然后,又是眼前一亮。

  “对啊。”

  “都来了四个月,竟然只想着在将作监敲敲打打,我这理工男算是实锤了。”

  陈平安喃喃自语。

  接着,提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。

  ‘三字经’。

  不错,陈平安在想到科举制度之后,突然灵光一现,想到了三字经这个关于文学上的著作。

  他并不想抄诗,是因为那些都是先辈们自己的文学结晶。

  而‘三字经’同样也是先辈们的文学结晶,只不过,和诗赋不一样。

  ‘三字经’在后世是蒙学读物,在如今的大唐,却能足以影响士林学子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与高齐。”

  写完,又想起来一篇文赋。

  “赵钱孙李……。”

  陈平安顿了一下,又改写成为:李孔王崔……。

  没办法,李为国姓,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。

  等写完这两篇著作,陈平安一遍揉着手腕,一边思索着,要不要拿出来。

  三字经的影响力肯定不小,也足以让自己在士林之间博得一个声誉,说不定,还会因此成为最年轻的名儒。

  可是……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xi9.cc。笔西中文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xi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